走近鲁迅

来源:伟德BETVlCTOR1946图书馆 日期:2021-12-13浏览次数:

(作者:张叶)都说,鲁迅先生是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他以凌厉辛辣的笔风著称于世,以笔为枪,敢于抨击着那个黑暗吃人的社会;以文为药,试图唤醒国人愚昧沉睡的心灵。喧嚣的尘世,先生唯有回忆起青少年时的经历才能在心绪杂乱中找到一丝“闲静”。鲁迅在《小引》中也说到:“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意味的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于是,封存已久的“那人”与“那事”就这样出现在他的笔下,就有了这本由十篇散文集结而成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文章中,他以舒缓深情的笔调追忆着童年,显露着先生内心深处柔和的一面。回忆中的“那人”与“那事”并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变得模糊不清,反而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还酝酿着浓浓情愫。《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大大咧咧,对鲁迅疼爱有加的长妈妈辞世多年,哪怕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却发出了对生命真诚的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鲁迅远赴充满歧视的日本留学时遇到的一个“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一个医学老师——藤野先生。在《范爱农》一文中,表述了对老友范爱农无尽的怀念与同情,也是对他多舛命运的无限忧伤与感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一流串清新雅丽的文字描绘了“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渡过的一段快乐温馨的童年时光。正是这些深情的追忆,在其他文章中难得一见的温情柔软话语使这个“硬骨头”的鲁迅身上多有了些“烟火气”,打破了以往对他高大严肃形象的认知,变得亲近温暖了起来。

除了追忆“那人”,我们也在《朝花夕拾》中了解到了“那事”:知道了先生终生喜爱图画书的原因;理解了先生为什么对中医的态度那么憎恶;在日本学西医的时又为什么毅然弃医从文。先生用着亲切和谐的话语将他的经历说与读者听,平等地与读者对话,真诚地袒露出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我们能感受到他心里的那份柔和深沉,同时也能看到先生对那个旧社会的批判揭露。《二十四孝图》的一开篇,鲁迅就用严厉的话语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原因就是“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没有一丝乐趣。在《五猖会》中, 描述了一段儿时“窘迫而又困惑”的经历:“我”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赛会,却被父亲抓去背书,背不出就不许去看,最后努力背出来了,却没有之前那么高兴了,“五猖会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了”,至今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可见,父子关系就这样被传统教育模式拉开了距离。

《朝花夕拾》虽然记录的都是一些平常琐碎的过往,没有什么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但我们却能从这些所见所感中却看到可贵的真实。《朝花夕拾》中的鲁迅先生既是一个孩子,又是一个大人,其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真诚留恋,又有对这个腐朽社会的不乏理性的批判。他用孩童般的心态感性地回忆着人间温情,但他又能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用理性洞察着人性,嘲讽着封建礼教的旧社会。他赞赏着真实善良的长妈妈,同时也批判伪善狡诈的衍太太;他怀念着“诚与爱”化身的藤野老师,同时也讽刺着虚伪爱财的庸医。他痛心国人的愚昧麻木,同时也同情怀有一腔热血的青年范爱农。即使是在这样回忆性质的散文中,也无处不流露着鲁迅先生那深入骨髓的战斗精神,这也更能让我们明白先生毒辣凌厉的笔锋下是怎样一颗胸怀大爱的心胸。

在这部充满着温馨回忆又不失理性批判的文集中,鲁迅先生那既温柔又严肃,既感性又理性,既怀揣着大爱又隐藏着痛恨的复杂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了。《朝花夕拾》是这个伤痕累累的“战士”为自己开拓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里,他得到了短暂的休憩,修养过后又继续书写着“战斗不息”的人生主题。

编辑:张若萱

责编:欧阳希汶

审核:党委办公室